作者: Jason Lee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3-2|後記憶:紅色高棉大屠殺與世代創傷(中文版 )

Soko Phay 在1975年隨家人逃離因紅色高棉陷落的金邊,輾轉抵達法國,這段經歷影響了她關注和研究的主題。本集節目中,她分享了長期以來研究以藝術抵抗極端暴力的經驗,以及結合記憶、檔案與創作的研究計畫——記憶工作坊。她提出了「檔案-作品」(archive-œuvre)的概念,用以形容記憶工作坊中介於檔案與作品之間的成果,她認為檔案-作品融合了「真相的一致性」與「真相的揭露」,記憶工作坊作為一種實踐方法,為出生於紅色高棉之後的後記憶世代提供了直面歷史的契機。主持人亦提出臺灣藝術工作者在相近經驗與議題中所面臨的挑戰與討論。

More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3-1|後記憶:紅色高棉大屠殺與世代創傷(法文版 )

Soko Phay 在1975年隨家人逃離因紅色高棉陷落的金邊,輾轉抵達法國,這段經歷影響了她關注和研究的主題。本集節目中,她分享了長期以來研究以藝術抵抗極端暴力的經驗,以及結合記憶、檔案與創作的研究計畫——記憶工作坊。她提出了「檔案-作品」(archive-œuvre)的概念,用以形容記憶工作坊中介於檔案與作品之間的成果,她認為檔案-作品融合了「真相的一致性」與「真相的揭露」,記憶工作坊作為一種實踐方法,為出生於紅色高棉之後的後記憶世代提供了直面歷史的契機。主持人亦提出臺灣藝術工作者在相近經驗與議題中所面臨的挑戰與討論。

More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2|上百年的行進中(feat.洪梓倪)

《上百年的行進中》為藝術家洪梓倪延續過去在聲音創作上的方法,從絲綢之路的「過去」以及「今日」產生的交匯點,藉由聲音在不同時代所離析出的象徵性出發,思考「速度」如何透過聽覺被感受。本集內容以2023年「鷹生犬」一展中出訪新疆的藝術家陳俊宇,與前往印度的策展人蔡秉儒於當地錄製的聲音作為素材,完成約20分鐘的聲音作品。藝術家模擬了一場橫越數個世紀的行進,對她而言,環境的變化與前工業化時代的生產力侷限之影響,人們所能感受到的時間流逝速度是不同的,速度不僅僅呈現在聲音的編曲之中,也包含了佔據的時間。

More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延伸自蔡秉儒與李奎壁於2023年11月15日至12月24日在絕對空間策畫的展覽《鷹生犬》,藉由一則古老的中亞神話,隱喻當今歐亞大陸上大國博弈的地緣政治情勢。節目中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討論這片異域之地當今發生的變化外,也邀請不同的聲響創作者,根據《鷹生犬》展覽的藝術家與策展人自國外帶回來的聲音進行創作。

More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1|中亞的國際現實與一帶一路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來自於2023年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的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在絕對空間的展覽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集節目特別來賓仕建宇老師,將從對中國「一帶一路」政策與中亞文化的研究開始,一探展覽「鷹生犬」中交錯的路徑以及背後種種錯綜的政治與歷史因素,就一帶一路倡議衍伸出的新國際關係、「潤」潮與台灣民主的韌性與全球產業鏈展開討論。

More

「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

2024年夏天的「陌生鄰居」從「邊界烤」的主題意識出發,邀請印尼、馬來西亞與臺灣的研究者、作家、藝術家藝術家共3組講者,透過文學、視覺、歷史、社會及政治的角度,連續三個週六於立方展開對於民族和國族邊界的多維度討論。「陌生(人)」(Stranger)一詞在希臘文原文指的是「柵欄外的人」,亦即化外之民。「陌生鄰居」系列講座源自對於臺灣南向政策的一些思考。政策底下所展開的交流、交易恍如與陌生人的關係建構。藉由「陌生(人)」字詞底層所隱匿的無意識或潛意識,「陌生鄰居」系列講座希望鬆動不可視卻存在的邊界與界線,展開理解彼此歷史、社會、政治、文化網絡空缺的行動。此講座系列將繼續展開延伸至2025年。

More

陌生鄰居系列II: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人與創傷記憶

馬來亞共產黨於二戰、戰後英國殖民時期、1957年馬來亞獨立乃至1963年馬來西亞立國, 不同階段都扮演關鍵性角色。時至今日,關於馬共的討論在馬來西亞社會上仍是某種禁忌,也牽動國家治理的正當性與族群情緒。馬來西亞政府根據時空脈絡與政治需求持續重構和傳播反馬共敘事,間接造成馬來西亞各族群間與記憶群體間的不可共量性。馬來西亞不同記憶典範和國族敘事對立如何解決?正視彼此的慘痛經驗,反思創傷記憶與國族史背後的複雜性結構,或許是和解的可能途徑。

More

陌生鄰居系列I:五一三的身體、記憶、性別及其他

「五一三」這組數字早已成為馬來西亞歷史的符碼。種族衝突、暴力、官方說法的196人死亡、解密檔案、新經濟政策、國家團結、華人處境……1969年5月之前的馬來西亞和之後的馬來西亞,彷彿真有一道無形的分水嶺,將過去和未來截然分隔。從前的不再,之後的不堪。半世紀以後,檔案闕如,「真相」依然難解,但「五一三」一直是文學和藝術創作者關心的題材,以不同方式不斷被再現。此次分享聚焦「五一三」敘事中重複出現的身體和記憶模式,尤其以女作家筆下的女性角色為主。她們的「五一三」記憶有何不同?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五一三」記憶嗎?她們的身體述說了哪些有別於男性/國家記憶的「五一三」故事和情感?
延伸此議題,「愚公移山」展覽邀請劇評人吳思鋒撰寫專文,初探楊逵發展於五零年代的「街頭劇」,之於台灣八零年代以降的小劇場運動,尤其是民眾劇場與民間劇場之間,我們可以如何置放其劇場史的系譜。

吳思鋒〈和平來臨以後——楊逵的劇本寫作〉以楊逵街頭劇〈牛犁分家〉為題,細談劇情與對白設計,推論當時以政治犯身份寫作此劇的楊逵,他的劇本寫作策略。

More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 專文作者聊聊 feat. 吳思鋒

楊逵在綠島服刑期間(1951-1961),長期與中國大陸各省份政治犯朝夕共處,甫於戰後學習普通話的他,出自對民歌、民舞的關注,以及對戲劇與普羅藝術的敏銳度,楊逵於綠島期間創作特殊劇種「街頭劇」。

延伸此議題,「愚公移山」展覽邀請劇評人吳思鋒撰寫專文,初探楊逵發展於五零年代的「街頭劇」,之於台灣八零年代以降的小劇場運動,尤其是民眾劇場與民間劇場之間,我們可以如何置放其劇場史的系譜。

吳思鋒〈和平來臨以後——楊逵的劇本寫作〉以楊逵街頭劇〈牛犁分家〉為題,細談劇情與對白設計,推論當時以政治犯身份寫作此劇的楊逵,他的劇本寫作策略。

More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 專文作者聊聊 feat. 印卡

「愚公移山」展覽邀請作家、評論人印卡撰寫〈楊逵的舊聲音新耳朵〉一文,從1910年代日本文壇「新民謠運動」談起,從楊逵作為成長於日殖時期,發展為社會主義文學家的生命歷程切入,分析楊逵如何於戰後透過「街頭劇」寫作,如何透過響應「校園民歌運動」,來提出民謠與民歌之間的延續性與共鳴,以及兩者在社會主義文學關懷之下,在台灣戰後三十年間的政治環境之下在地化的可能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