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瀚 x 林冠名:影像意義剩幾許?Pt.2
影像的來生,在商業使用、高度耗損後,影像可以去哪裡呢?冠名如何從長年累積下來的作品中揀選展出?商業設計和藝術創作的兩種身份,對冠名來說有什麼異同?特效之於冠名的角色是什麼?
MorePodcast
影像的來生,在商業使用、高度耗損後,影像可以去哪裡呢?冠名如何從長年累積下來的作品中揀選展出?商業設計和藝術創作的兩種身份,對冠名來說有什麼異同?特效之於冠名的角色是什麼?
More影像的前世今生、各式運用出現在冠名的個展之中,究竟在當代影像爆炸的時代,揀取舊有的影像還有什麼意義?製造影像的技術日新月異,「影像創作」本身的位置在哪裡?影像的物質性和符號性在影像數位化、普及化過程中,對冠名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呢?
More印刻部目前在立方七樓的展覽叫作《群體深鑿——集體創作作為形式》,展覽名稱既有「群體」又有「集體」,可見是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了兩遍。
More《她與你與她的戀愛》這件以少女養成遊戲為靈感的作品,講述的不只是一段與虛擬人物互動的網路故事,更像是一則當代的寓言:關於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究竟,這件作品的構思過程為何?
More藝術家劉玗的作品《珍奇櫃》一作,講述的是一位十七世紀,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遠行至印尼的植物學家Rumphius,如何在雙眼失明、遭逢各種巨變的狀態下,仍仔細地記錄描繪了印尼安汶島上的各種植物。 透過藝術家親身到安汶和荷蘭兩地所拍攝的紀錄片,循線構築Rumphius及其所處時代的歷史樣貌。究竟為何藝術家要追尋一位失明的歷史人物?在之中,藝術家和Rumphius又是如何透過文獻檔案,一來一往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呢?
More《你選購我們但我們也是人》集結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庇護所的23位移工木刻版畫,沒有苦情的敘述,沒有傷感的回憶,大家踩著木板唱唱跳跳做作品,自己的故事自己說,來聽印刻部分享最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故事、合作過程的趣事,以及印刻部的組合與發展。
More本次張卉欣的作品《這裡與那裡》是沿著疫情期間,無法出國旅行的集體經驗作為創作的背景,她從旅遊簡介、google地圖等地方搜尋熱門的海邊與城市景點,試著藉由圖庫網站中的風景名勝,探討介於影像、旅遊景點與我們慾望間的關係。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