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構的南島》系列座談

台灣以南島(Austronesia)為名與與太平洋地區的互動,自1997年蘭嶼達悟族與菲律賓巴丹人互訪開始,由於這些交流成功突破國家外交限制,從而鞏固「台灣是南島語系民族的起源地」以此論述為根基的交流。經過26年的發展與流變,當前的「南島」熱潮是否能讓我們辨明自我認同方向?抑或令我們更加耽溺於某種浪漫化的島嶼身分?本系列講座中,森人駐山研究員李尚喬將駐村發表轉化為講座形式,邀請平常關注南島議題的朋友們一起話家常,聊聊各自的憂慮與反思。本講座將會收錄為podcast內容,於系列講座結束後推出。

關於南島,我們說的其實是…..?

近年台灣以「南島」做為號召的藝文創作與交流活動百花齊放,作為跳脫華文化圈的另一種台灣身分認同的可能,「南島」提供了另一種面相海洋的文化想像,我們彷彿能看見某種更國際多元、更具主體意識自我建構。然而這一波文化行銷與宣傳中,從政府到民間,彼此對於「南島」的理解是否一致?當我們談「南島」時,我們實際探討的究竟是什麼呢?本屆森人駐山研究員李尚喬曾經參與《蜉蝣之島》動漫畫編劇與《Sasela’an 氣息》專輯製作,並在這段創作期間的田調研究中,認識旅居夏威夷10年的民族音樂學者官元瑜老師,兩人從2019年起持續觀注這座島上以「南島」為名的怪現象至今。這場講座將以呈現兩位島民平常在田野來去時的各種雜談。

與談人:

官元瑜(台大音樂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夏威夷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
李尚喬(編導、森人駐山研究員)

魔幻南島,誰是誰的恁祖母?

2016年於關島盛大舉行的太平洋藝術節(Festival of Pacific Arts)落幕後,台灣掀起一波透過強化與太平洋的連結從而建立某種民族自信的風潮。然而當南島從「起源地說」漸漸淪於「一家親」式的族群想像時,我們該如何跳脫西方人類學者的論述,以及以他人祖先自居的自溺,找回屬於自己的島嶼認同? 本講座邀請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Tipus陳俐誼,一起聊聊小時候部落討海長輩對於馬來西亞語言相通的好奇;再到成為公視記者前往帛琉與關島太平洋藝術節採訪的經驗;目前花蓮與台東在「南島原鄉」的相互較勁;以及原舞者未來的發展可能。

與談人:

Tipus陳俐誼(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李尚喬(編導、森人駐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