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探討台灣老作家楊逵的文學作品被「媒介轉化」為歌曲、紀錄片的歷史過程。這項合作源自於立方計劃空間與2020年發起的展覽計畫「聲經絡」──關注文化如何透過聲響來傳播、流動,以及在此之中,聲響文化如何得以作為歷史拓樸的媒介與原料,來映現出一個地方的特殊歷史與文化面貌。在該計畫2020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出之後,「聲經絡」仍將繼續延伸拓展為多檔線上展覽。由葉杏柔策劃的「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則是從她2023年策劃的線上展「愚公移山:九零年代楊逵聲與影」出發,再拓展其歷史縱深,並更進一步轉化為實體展覽的策展行動,呈現檔案以及三位藝術家回應此議題的創作。希望觀眾可藉由多面向的展覽形式,重新認識楊逵的作品,以及他對當代創作的影響。
本主題podcast將以此分為三兩集。
「《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聽什麼?為什麼?ft. 黃大旺、程文宗
藝術家黃大旺在「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的參展作品,是發生於今年(2024)4月13日的講述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由黃大旺親自朗讀楊逵日譯版本的《阿Q正傳》(1947,台北:東華書局),選讀〈戀愛的悲劇〉、〈大團圓〉兩章。
楊逵作為社會主義文學家,戰後面臨中國政權與中文世界來臨,向台灣人譯介魯迅名作《阿Q正傳》,一方面響應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政策」,向台灣人介紹中文,一方面引介左翼作家及其文學。
「《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還原「時基」(time-based)的感覺邏輯,以無形的(intangible)、在時間中的「說-聽-讀」關係去投射與想像戰後當時的閱聽關係,同時投射既是《阿Q正傳》的譯者也是寫作者楊逵,他如何翻譯成「當年台灣人讀得懂的日文」(黃大旺語)。
本次黃大旺與程文宗的對談中,程文宗首先從「愚公移山」展題談起。他從「愚公移山」出發,看著黃大旺作品牆上楊逵詩作「冰山底下活過七十年」、李慈湄作品《愚公唱了什麼歌》中石頭裝置,與薛西弗斯「推石巨人」之間的聯想與比擬,再談4月13日聆聽黃大旺這場講述表演的聽後感,關於黃大旺所詮釋的、由楊逵所翻譯/寫作的日語文,其音韻召喚出的記憶。
黃大旺為什麼選擇以《阿Q正傳》作為讀本?為什麼在表演身後牆上謄寫楊逵〈冰山底下過活七十年〉(1974),以及胡志明《獄中日記》開卷詩作(1943)?這些選擇與換位,攸關黃大旺如何詮釋楊逵,也關乎楊逵如何對黃大旺產生意義。
主持人|葉杏柔
來賓|黃大旺、程文宗
介紹
葉杏柔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策劃與製作人。關注台灣九零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獨立製作的藝術實踐。https://hjyeh.com/
黃大旺
聲音藝術家,日文譯者。「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參展藝術家,作品「魯迅《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於2024年4月13日立方計劃空間演出。http://yingfan.info
程文宗
空間哲人。畢業於義大利米蘭布雷拉(Brera)藝術學院Decorazione diploma,多次於義大利及台北展出畫作或設計作品。曾兼任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並擔任《傢飾》《La vie》等雜誌藝術指導。他常在建築、藝術方面刊物,發表有關建築空間及設計的文章。
⸺⸺⸺⸺
⛰︎ 本集圖片:黃大旺「魯迅《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講述表演(2024年4月13日)。攝影:林育全。
⛰︎ 本集片頭、片尾為黃大旺「魯迅《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講述表演內容節錄。片頭朗讀章節為〈戀愛的悲劇〉,片尾為〈大團圓〉。
★ 活動預告
「愚公移山」展覽閉幕演唱會 X 《楊逵:鵝媽媽出嫁》朱約信2024 SOLO版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86092082495189
2024/5/19日 (日) 7-8pm
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
.策劃/製作|葉杏柔
.藝術家|李慈湄、黃大旺、劉紀彤
.展期|2024/3/16-5/19(週三-週日,2-8pm)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協辦|立方計劃空間
.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專文作者聊聊 feat. 印卡
楊逵(1906-1985)於1978年撰寫短文〈大家來唱我們自己的歌〉,響應當時台灣青年之間湧動的「校園民歌運動」。文中,楊逵自述已是七旬老翁的他,「歌曲」如何在他生命裡總是作為再現統治者意識的「他者」,導致他幼年起「便成為一個不知音的音癡」。實然,同一年,楊逵因李雙澤為〈三個臭皮匠〉(1976)所譜之曲而改寫原作,改為〈愚公移山〉。楊逵以文喝曲,不只是「唱自己的歌」,更是文學家出手「讓文學歌唱」的第一鳴響。
實際上,楊逵對民謠、戲劇之於普羅社會的影響力,素來敏銳。楊逵作為「跨語的一代」台灣作家,語言的置換與當代的文學性,亦是他在戰後的獄中、出獄後居住東海花園期間的五零到八零年代,有為數不多但顯然回應此勢寫作的作品。楊逵於綠島服刑期間(1951-1961)寫作的「街頭劇」正是一例。
「愚公移山」展覽邀請作家、評論人印卡撰寫〈楊逵的舊聲音新耳朵〉一文,從1910年代日本文壇「新民謠運動」談起,從楊逵作為成長於日殖時期,發展為社會主義文學家的生命歷程切入,分析楊逵如何於戰後透過「街頭劇」寫作,如何透過響應「校園民歌運動」,來提出民謠與民歌之間的延續性與共鳴,以及兩者在社會主義文學關懷之下,在台灣戰後三十年間的政治環境之下在地化的可能性。
本集podcast由「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策展與製作人葉杏柔主持。
#楊逵、#民謠、#民歌、#街頭劇、#牛犁分家
⸺⸺⸺⸺
介紹
葉杏柔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策劃與製作人。關注台灣九零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獨立製作的藝術實踐。https://hjyeh.com/
印卡
印卡是⼀位台灣的作家、評論人,他的作品涉及當代詩歌、聲⾳詩、藝術評論、攝影和錄像。主題探討⾝份、記憶、氣候變化和後數位⽂化等主題,語法多樣。他也對藝術、科學和技術的交差點感興趣。他近期的作品關注冷戰時期的語⾔政治、冷戰人類共生、群己分野議題的情感表達。曾經受邀於英國灣園、新加坡Grey Projects、西班牙肯塞拉、聯合國UNESCO布拉格文學之都等機構擔任駐村作家。最近獲選義大利歐洲詩會2024年會員。另有多本詩集、文選與評論作品跟外語譯作。
⚫️ 印卡〈楊逵的舊聲音新耳朵〉文章:
https://reurl.cc/Ajx0dQ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專文作者聊聊 feat. 吳思鋒
楊逵在綠島服刑期間(1951-1961),長期與中國大陸各省份政治犯朝夕共處,甫於戰後學習中文的他,出自對民歌、民舞的關注,以及對戲劇與普羅藝術的敏銳度,楊逵於綠島期間創作特殊劇種「街頭劇」。
延伸此議題,「愚公移山」展覽邀請劇評人吳思鋒撰寫專文,初探楊逵發展於五零年代的「街頭劇」,之於台灣八零年代以降的小劇場運動,尤其是民眾劇場與民間劇場之間,我們可以如何置放其劇場史的系譜。
吳思鋒〈和平來臨以後——楊逵的劇本寫作〉以楊逵街頭劇〈牛犁分家〉為題,細談劇情與對白設計,推論當時以政治犯身份寫作此劇的楊逵,他的劇本寫作策略。 本集podcast由「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策展與製作人葉杏柔訪談吳思鋒。
#楊逵、#街頭劇、#牛犁分家、#民間劇場、#民眾劇場
⸺⸺⸺⸺
介紹
葉杏柔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策劃與製作人。關注台灣九零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獨立製作的藝術實踐。https://hjyeh.com/
吳思鋒
劇評人。台北人,現居花蓮。主以書寫與編輯工作參與劇場,兼及策劃、製作。關注小劇場的實踐及其譜系的重新閱讀、非都會區劇場的創作與運作、劇場生態與機構化、評論與媒介等面向。
⚫️ 吳思鋒〈和平來臨以後——楊逵的劇本寫作〉文章:
https://reurl.cc/Wxpa8e
———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2024/3/16-5/19):https://thecubespace.com/project/the-foolish-old-man-removes-the-mount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