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鋒:實驗劇場

共10集(每集約15分鐘)

如果有一個線上廣播節目,要從哪裡說起?想了好幾天,還是從這一年多來腦海揮之不去的問題開始吧;現在的時代,什麼是邊緣、什麼叫另類、什麼是非主流等等,已經面目模糊,那我們還能怎麼談藝術文化上的的邊緣、實驗?
另一方面,如果異化指的是關係的疏離,德國哲學學者拉埃爾.耶基(Rahel Jaeggi)則提出新異化是「缺乏關係的關係」,那麼,文藝創作者又如何面對這個全球流動空間不斷擴編、新自由主義不斷助長生產保守藝術的惡時代?
「實驗劇場」只想從一個問題出發——「創作如何抵抗(新)異化?」每一集訪談一位創作者,從創作的絕望與希望出發,探索邊緣與實驗的當代意義。

第一集
李慈湄
有些來賓的邀請,是為了滿足我自己想要趁這個機會好好約他們聊一聊的願望,慈湄就是其中之一。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是在約莫十年前從旁參加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的活動,以及觀看主要由日日春志工組成的嘿咻綜藝團公演之際。她接劇場聲音設計為主的工作階段,其實是這幾年的事而已,但她做的聲音/音樂,總充滿對作品與創作者的理解。對我來說,邀請慈湄上節目說些什麼,以及談她做聲音/音樂的方式,約莫也是一個民眾劇場式的課題。


*聲音素材提供:李慈湄

第二集
張婷詠
住在台南的婷詠,從外面看好像很ㄎㄧㄤ、有點散漫,但其實是個觀察力很細膩、想很多的人。她一從印尼返台,就被我拉到錄音室,把準備要說的整理了一遍又一遍,也求好心切地重錄好幾遍(我已經快睡著了...),節目中她一直提國外經驗,聽來卻更像是不斷在問自己,我要怎麼做?我能怎麼做?所以在節目一開始我就忍不住說,我一定要為婷詠今天的說話定一個題目(下標控XD):創作的意志力(以個體存在之名)。

*婷詠於節目中提及的「Papermoon」, 即「Papermoon Puppet Theatre(紙月亮偶劇團 )」, 六月底會到衛武營演出《普諾:給天空的信》。

第三集
江源祥
不記得四年或五年前了,源祥發來他在台南的劇場作品影像連結,我不記得在那之前我們彼此認識。過沒多久,我們都進入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劇組,他是登場表演的四位行為藝術家其中之一,也是最年輕的。接著,一路下去,「第二屆返身南島:亞洲行為藝術節」、「第二屆水田部落行為藝術節」,我看到他逐漸把自己放空,靜靜地凝視其他人的表演、說話,靜靜地磨練自己的觀察力。他依然不善言詞,在這個極度需要自我詮釋才能生存的世界,
這位心想返回苗栗耕耘的青年,找得到一條光明之路嗎?


第四集
周能安
周能安是周能安暨眾等的周能安。進錄音室前幾日,與他在咖啡館聊天,他說:「邊緣是我無法討好任何人。」又說:「邊緣是在舒適圈的邊邊,要讓人不舒服,有擾動的效果。」還有很多的話,十五分鐘的節目長度自然無法照單全收。但我會想邀請他來上節目,其實是在今年一月的某場座談,他提到必須(不斷透過創作)自我增值,才能有話語權。這一兩年我常在想,現在年輕一輩的劇場工作者,怎麼思考文化體制?他的這句話,讓我決定邀他。但我們在咖啡館聊天的那晚,也可以說,就是從把這句話問題化開始的。

*聲音素材提供:周能安。部分後製聲音素材取自《超極☆安龍補助大典》, 鳴謝松山文創園區提供檔案,該作品為2018年松菸Lab新主藝原創作品。

第五集
楊禮榕
這位不是一般的家事清潔員,或者,每位家事清潔員都不是一般的家事清潔員。禮榕半勞動半研究的生活乍似可用通俗的「兼顧現實與理想」,輕輕一語帶過,但在錄音室內外與禮榕聊天的過程,卻聽到各種形式、幅度的交換在這樣的半X半X生活中流竄,仍然從勞動出發。


第六集
路熙 Lu Xi
今年初逛國際書展,訪友人策畫的「小誌」攤位,隨手瀏覽,被其中一本《毒草Toxic Weeds》嚇到,用撕貼、刻意粗糙的製作技法,卻一下講川普,一下讓尼采跟老子PK,於是要做「實驗劇場」時,實在很想邀《毒草Toxic Weeds》的創作者路熙來分享,很高興路熙也一口答應。這是一個我全然陌生的創作世界,聽路熙談「小誌」不僅是快樂事,更是正經事。


第七集
楊子瑄
關於子瑄與她參與的「半路咖啡」,大抵沒有比陳韋臻〈半路——我們在此處聚合,事件在各處發生〉更好的書寫了。所以,多餘的話我就不說了。只想說,一直想當面聽子瑄談些什麼,趁這個機會終於滿足自己。


第八集
王子豪
小眾媒體的獨特性格並不是和大眾媒體對比出來,而是出自與其他小眾媒體的區分。我想,會收聽「話鼓電台」的人,不需要小眾與大眾的對比,那太傷聽眾的耳朵了。懷著這樣的出發點,邀請到「焦點事件」擔任記者剛滿一年的子豪,節目有限的十五分鐘,在他每一分秒極其慎重且帶有反身性的說話,溢出了更漫長、不見盡頭的時間地圖,浮印社會的樣貌。


第九集
譚洋
詩人、劇場書寫、賞鯨解說員、獨木舟教練。這些都是譚洋平常在做的事,住在花蓮的他,從邊陲的位置說話,用說故事的方式譬喻,用海洋的想像鬆脫框架。很早以前我就讀他的詩了,當他在節目中說了這麼多有趣的事之後,我心想,小譚仍然是個詩人。


第十集
前九集,均以單一受訪者為主,請受訪者談論他認為的「實驗」。在第十集,也是最後一集,一開始就打算不找受訪者,而以各種型態的聲音,聚合為「眾聲」。眾聲未必喧嘩,或許更多時候相對低沉、孤單、不為人聽,能不能經由某種後見之明的聚合,讓這些邊緣、市井、民眾的聲音匯流,藉以產生不同的什麼?讓子彈飛,讓河水流。


策畫/後製:「實驗劇場」共同實行委員會
主持人:吳思鋒

誤打誤撞闖入的小劇場工作者,十年前從台北搬到東部的鄉下人。在社會中劇場,在劇場中寫作。主事寫作、編輯,兼及製作、策畫工作。可見的身份是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窮劇場文學編輯、在《UDN鳴人堂》寫專欄,「共學講堂」擔任聯合策畫等。過去數年與柳春春劇社、足跡(澳門)、窮劇場等團體合作,主編場刊(節目單),希望讓場刊脫離單一作品的推廣功能,以有限的條件延展書寫與對話的空間。
近兩年的策畫工作包括:「臨界點劇象錄及其經歷的時代--共學講堂03」(2017)、「共同」的作法--劇場與社會討論會(2017)等。製作計畫包括:「第二屆水田部落行為藝術節」(2018)、黑名單工作室「〈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觀念劇場-影像計畫(第一階段)」、「第二屆返身南島--國際行為藝術節」(20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