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慈、廖于萱:頭貼了地 2

共2集

我們在不知道對⽅⽂本出處的前提下,以閱讀對方⽂本摘錄的個人感受作為觸媒,透過聲⾳轉譯在疫情期間台灣處於半封城狀狀態的閱讀經驗。每一集都是謎團加謎底的兩段式架構,混合拼貼⽥田野錄音、擬音、⾳樂和人聲敘事等聲響,保留某些環境底噪、粗糙的誤差感和偶爾過於逼近,再製這段因疫情⽽生、由虛擬到實體再到虛擬的聲音想像。

第⼆集

⽯頭、廚房裡的魔女、銅、空間、沸騰、粒子、⽵。節奏⽣生下了節奏,時間黏著了時間。 謎團(磁鐵),謎底(毛豆)

*第⼆集謎底credit:曾鍾日妹(曾歆雁的阿婆)、方櫻芳、林玉珠、余彥芳、曾歆雁、温思妮

製作人

張君慈

跨領域藝術工作者。國立成功大學主修工業設計、輔修建築畢業。倫敦藝術大學聲音藝術碩士。作品形式橫跨繪畫、詩句、裝置、田野錄音與即興演出等,試圖探索空間中可聽與不可聽之間的身體感知及意識流動。她的創作研究聚焦於:跨物種聆聽、非語言記憶以及聲音與圖像聯覺等議題。 作品曾於國內外各地展出發表,包括倫敦Hundred Years Gallery、IKLECTIK、Resonance FM、World Listening Project、東京設計師週、臺南月之美術館、新營文化中心、C-HUB創意基地、以色列數位藝術中心等。2017 獲捷運站體環境音樂徵選首獎,作品「漫遊旅人 Roaming Traveler」目前常設於臺北捷運松山機場站,2020 獲南瀛獎新媒體類首獎,作品「月潮搖籃曲 moon tide lullaby: fragility of sonic memory」由臺南市政府典藏。

廖于萱

現為聲音藝術創作者、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歷史系學士。主要研究興趣:臺灣生態音樂學、聲音文化研究與STS、聲景詩、聲音的多物種民族誌等相關議題。目前創作方向關注自然、科技、歷史與聲音藝術的接觸帶,探索人們如何在當代處境與現代性聲響的多重再製中,形聲出跨物種、跨體系流動的觸覺結構與感官過程。 聲音作品散見:2021花蓮ARTMEGO計畫《千層麵是如何形成的》聲音設計、2019基隆第一屆城市劇場行動「辶反氵朝」之《未來避難所》樂手、2018自然而然劇團《綠森林》聲景設計等,《間結構—複聲詩計畫》曾獲2017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跨領域個人創作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