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華欣與澎葉生:無標題的通信

共3集

串聯全球16個藝文空間參與的首屆「聆聽雙年展」(Listening Biennial)已於2021年7月15日開幕,立方計劃空間榮幸受邀參與。這項雙年展策展人包括Budhaditya Chattopadhyay、Brandon LaBelle、Israel Martínez、楊陽等活躍於聲響文化研究、創作與策展的學者與藝術家。立方計劃空間在這項合作中,將提供話鼓電台作為平台,放送由澎葉生與區華欣合作的作品《無標題的通信》(Untitled Correspondence)。這件作品包括9段聲響,話鼓電台將在7月14日起的三個週末,陸續將這些聲響作品經由話鼓電台的podcast平台播放。

第一集
1. 《颱風來了》(Here comes typhoon)
, 2021, 5’43” 人聲: 區華欣 / 聲響: 澎葉生 /文字: 區華欣 Voice: Wah-yan Au / Sound: Yannick Dauby / Text: Wah-yan Au
2. 《水道下》(Undercanal),2021,2’52” 聲響/文字: 澎葉生 Sound / Text: Yannick Dauby
3. 《放射蟲》(Radiolaire),2021,7’27” 聲響/文字: 澎葉生 Sound / Text: Yannick Dauby
4. 《蟾蜍夢多》(Dreams of a Toad ),2021,5’41” 人聲: 丹尼爾拉.露茲.默雷諾 / 聲響: 澎葉生 /文字: 區華欣 Voice: Daniela Ruiz Moreno / Sound: Yannick Dauby / Text: Wah-yan Au

第二集
1. 《尖蚪》(Tadpole Point), 2021, 8’59” 聲響: 澎葉生 Sound: Yannick Dauby
2. 《蝙蝠惡果》(The Bat’s Apple),2021,7’10” 人聲:區華欣/聲響: 澎葉生 / 文字:區華欣 Voice: Wah-yan Au / Sound: Yannick Dauby / Text: Wah-yan Au
3. 《閃電》(BOLTS),2021,3’25” 人聲:楊陽/聲響:澎葉生 / 文字:楊陽(靈感得自區華欣的《蟾蜍夢多》) Voice: Yang Yeung / Sound: Yannick Dauby / Text: Yang Yeung (inspired by Dreams of a Toadby Wah-yan Au) 4. 《btsol^)》,2021,3’40” 人聲:楊陽/聲響:澎葉生 / 文字:楊陽(靈感得自區華欣的《蟾蜍夢多》)Voice: Yang Yeung / Sound: Yannick Dauby / Text: Yang Yeung (inspired by Dreams of a Toad by Wah-yan Au)

第三集
《落日對你意味著什麼》(What Sunset Means to You), 2016, 37’08” 聲響: 澎葉生 Sound: Yannick Dauby

關於聆聽雙年展

展期:2021/7/15 – 8/1
官網:https://listeningbiennial.net /Facebook

參與機構、組織和合作單位

1983(香港);aerial(卑爾根〔挪威〕); AMEE,(馬德里);Ayer(瓜達拉哈拉〔墨西哥〕);Culture Monks(加爾各答);École d’art Université Laval(魁北克);Errant Sound(柏林);Generator Projects(丹地〔蘇格蘭〕);Investigaciones del Futuro(布宜諾斯艾利斯);Klank.ist(伊斯坦堡);Liquid Architecture(墨爾本);National Arts Festival(馬坎達〔南非〕);Noise N’ Roses(布達佩斯);Space21,(庫德斯坦);TAFMA(那加蘭〔印度〕);立方計劃空間(台北)

在今日兩極分化的環境中,政治和社會爭辯時常驅向衝突或僵局,聆聽是否能起到干預的作用?雖然人們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發表主張、捕捉歷史和自由發表意見的重要性上,但聆聽是促進對話、理解和社會轉型的重要關鍵。聆聽是去擴展已熟識、已認可和已知曉的界線。此外,傾聽藉由同理的、關懷的的和超越人類導向的方式,提供更加平等、去殖民化和生態協調的關係,去動搖排他性系統和人類獨特論:超越自我和他者的固定模式來聆聽。聆聽是一種力量,它可以開放並包容,它可以支持並參與,它也能提供逃避和深化友誼。儘管如此,聆聽在整個社會中仍大大地被低估和忽視。

聆聽雙年展著重於將聆聽視為一種關係能力、一種哲學和政治命題、一種創意實踐和研究框架。從極端的同理心到微弱的本體論,從詩意的拒絕到流散的反抗,從竊聽到親密包圍,聆聽擁有一種創造的和批判的力量,可能有助於讓我們在社會的和生靈的探險,保持多種可能性。

聆聽雙年展匯集了一個國際團隊參與其中,包括藝術家、音樂家和研究者,提出與聆聽相關的問題並分享經驗。聆聽雙年展以全球計畫為想像,期望建立一個共享共鳴和多元聲音表達的策展架構。包括了聲音作品的展覽、實驗表演、工作坊和討論活動,在一系列的合作機構、組織和場館中呈現,強調傾聽和地方性,而這些地點的文化特性也有助於形成一個更大的關注圈。

從批判性地講故事、實驗噪音和音樂狂喜(musical rapture),到聲學關懷、跨物種的接觸和有聲事物的環境,此雙年展旨在培育一個聆聽的世界。

參展藝術家

Octavio Aguilar & Diego Martínez Guillén (墨西哥)、 Khyam Allami (伊拉克/英國),區華欣&澎葉生(香港/台灣)、 Georges Azzaria (加拿大)、Tania Candiani (墨西哥)、Antoine Chessex & Mélia Roger (瑞典/法國)、朱凱婷(香港)、Cyclops (Carlos Amorales & Enrique Arriaga) (墨西哥)、Bidisha Das (印度)、Emcsi (匈牙利)、Julie Faubert (加拿大)、Yolande Harris (英國/美國)、Jeph Jerman (美國)、Orsolya Kaincz (匈牙利)、Nandita Kumar & Joseph Kamaru (印度/肯亞)、Isuru Kumarasinghe & Sara Mikolai (斯里斯卡),Bárbara Lázara (墨西哥)、李卓媛(香港)、andra Monterroso & Manuel Estrella Chí (哥地馬拉/墨西哥、Ziad Moukarzel (黎巴嫩)、Alecia Neo (星加坡)、Angel Nevarez & Valerie Tevere (美國)、Jocelyn Robert (加拿大)、Ish S (印度)、Tao G. Vrhovec Sambolec (斯洛文尼亞/荷蘭)、Surabhi Saraf (印度/美國)、Mene Savasta (阿根廷)、Wantanee Siripattananuntakul (泰國)、Alexandre St-Onge (加拿大)、Fernando Vigueras (墨西哥)、Raheleh (Minoosh) Zoromodinia (伊朗/美國)。

參與機構和團體提出相關的表演與論壇計畫,並與當地和國際藝術家、學者以一系列的方法和主體共同合作,參與者包括:Mladen Dolar、Margarida Mendes、Daniela Medina Poch、Reynols、Mendi + Keith Obadike、KMRU等。活動也包括聆聽學院(The Listening Academy)——一個專注於聆聽、聲波實踐和聲音研究的研習班,不定期於柏林和倫敦舉辦系列活動,主導者包括Budhaditya Chattopadhyay、Lucia Farinati、Brandon LaBelle、 Carla J. Maier with Luz María Sánchez、Caroline Bergvall、Kate Lacey和Leah Bassel。

聆聽雙年展團隊

  • 發起人:Brandon LaBelle
  • 策展人:Budhaditya Chattopadhyay、Brandon LaBelle、Israel Martínez、楊陽
  • 策展團隊:Mario Asef、Rayya Badran、Florencia Curci、Hardi Kurda、Gentian Meikleham、Alexandre St-Onge、Lucia Udvardyova、James Webb
  • 設計:fliegende Teilchen,Berlin;Kristin Rosch
  • 贊助單位:Oficina de Autonomia;Norwegian Artistic Research Programme / The Art Academy,Bergen;Errant Sound,Berlin;Errant Bodies Press,Berlin

新聞聯絡: contact [at] listeningbiennial.net

關於《無標題的通信》(Untitled Correspondence),2021

文/區華欣

聲音太大而無法訴說或聲音太吵而無法傾聽。我們可以看到聲音和聽到圖像嗎?樹木如何低語?海洋是否會哭泣?山脈呼嘯。一隻擾人的蚊子闖進你的美夢。一隻壁虎躲藏在家中,在暗夜中嘮叨,有時歡笑,也許笑得發抖。我們可以聽到他人壓抑的內心聲音嗎?誰又是他人?什麼圖樣互相關聯?我們如何透過夢境與他人聯繫和溝通?非人類物種的夢境。蟾蜍夢多。

連接的圖樣。蝙蝠的回聲作為信使。

有一天,我一早醒來收到一則澎葉生的語音訊息。我認出了那個海豚的聲音。澎葉生告訴我,在台灣的東海岸附近記錄到了花紋海豚(里氏海豚)。另一天,當我正在回到工作的擁擠交通裡,我聽著澎葉生森林小屋附近的晨鳥鳴唱。這是我們如何相遇和互相聯繫的方式。一個夢想家,一個敘述者。一個作曲人,一個田野錄音師。石版印刷如何與澎葉生的水聲相呼應——那是我第一次踏上聲音之旅。來吧。一起。炎熱、潮濕和多雨。一場夏夜漫步,聆聽神秘的生物、閱讀神秘的故事和發掘詩意和靈性的超凡風景。

像是紙張和皮膚一樣,他們緩慢得吸收水分。自然的顏色;夢中的形狀,伴隨著扮演催化劑的水墨漂浮著。

輕聲細語,安穩入眠。

關於區華欣

駐於香港的藝術家和版畫家,她的繪畫和插畫已發表於多家在地雜誌和報紙,包括自2014年起在《明報星期日生活》連載的《咩世界》漫畫。她參與過的展覽包括「像是動物園」(2014)和「像是動物園II」(2018)。2009年,她與朋友策劃了「p-at-riot:80後六四文化祭」。2011年至2013年,她曾是活化廳的成員。2017年,她曾參與阿根廷Proyecto’ace版畫工作室藝術家駐村,同年與朋友成立「點印社」版畫團隊。《蟾蜍夢多》系列短篇故事出版於2019年,她最近亦完成了第一篇段篇漫畫《螳螂短打》。過去數年來她也教授以版畫為主的視覺藝術課程。

關於澎葉

駐於台灣的聲音藝術家和田野紀錄者。他也實踐作為一位電影聲音設計者/混音師。他是位聲音紀錄者和電聲音樂作曲家。他的作品靈感源於民族誌研究、兩棲類保育、來自山林的故事和海洋生物學。他合作的對象包括客家村落和原住民社群的團體與個人。

關於策展人楊陽

楊陽是藝術作家和獨立策展人。她最近出版的作品包括:弗朗西斯·阿爾(Francis Alÿs)的個展《wet feet___dry feet》的展覽隨筆、《臺北美術館學報》對謝素梅的評論,以及《Yishu》對鄧國騫的評論。她在2008年創立了非營利的組織「聲音掏腰包」(Soundpocket),目前擔任其藝術總監。她發起了一個獨立計畫「A Walk with A3」(香港,2015-7),以支持藝術上街的權利。2013-2014年,她獲得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的獎助金。2019年,她擔任《斯塔萬格當代藝術》( Contemporary Art Stavanger)(挪威)的駐站藝術作家。楊陽是國際公共藝術研究網絡學會會員, 與香港獨立藝術評論家團體Art Appraisal Club和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的會員。她目前於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全球學習的課程。

* 本節目台灣轉播部份由台北市文化局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