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城:重製場景
共4集(每集15-30分鐘)
愁城——一個由樂手與從事視覺設計、手工藝、文字工作…等等的人們所組成的集體——作為一個文化生產單位,該如何看待我們創作的音樂、圖像、文字……等內容與當前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是過去某次集體討論中浮現的問題,我們仍在過去兩年各種參與和籌辦的活動中,試圖摸索出接近最終答案的路徑。愁城將透過本次計劃的三集廣播節目:「訪談:龐克青年」、「愁城的一天」以及「訪談:噪音測試」,爬梳經驗、重製片段,並釐清愁城之於藝文場景當如何的集體共識。
第一集
訪談:青年龐克
對於部分愁城成員而言,龐克這個自1980年代興起的音樂類型,不僅是音樂更是政治思想的啟蒙。它提供了一條音樂實踐當如是的可能路徑。然而,我們還是很驚訝,愁城周圍一些九零末的年輕朋友們,仍然在聆聽龐克,甚至組起樂隊,彈奏這個已有40年歷史的「老東西」。我們邀請三位20歲龐克青年,分享他們如何進入社群;他們對於場景的觀察選擇和龐克音樂作為表達手段的原因。
第二集
愁城的一晚
愁城空間座落於台北市大直市場後方的老公寓內。白天,伴隨市場的喧囂,愁城諸眾酣然入夢,直至入夜才開始再次活動:樂團排練、抬槓、討論。每兩週一次的開會,成員們總得在討論前夕閒話家常,才算是暖身完畢。隨著租約還有一年即將到期,某次開會中,成員們再度討論各自對於愁城未來的想像與個人的生活狀態,試著找出一個大家可以一起前進的下一步。
第三集、第四集
訪談:大觀藝文祭、噪音測試
去年(2018)4月,愁城在台北市永福橋旁舉辦了一場名為「噪音測試」的游擊派對。受到香港游擊派對的啟發,噪音測試有意不申請許可,嘗試挑戰公共空間隱然存在的秩序。兩個月後,噪音測試進入面臨迫遷威脅的大觀社區,試圖帶領愁城的社群走進這裡,聆聽居民們的故事。訪談邀請大觀自救會成員,一起回顧並檢討噪音測試系列活動。
第三集:
第四集:
製作團體:愁城
2015年,愁城原是一群樂團與周圍朋友們組成的讀書會,至今則是一個成員數量從15至30人不等的團體,成員包括樂團樂手、樂迷、影像工作者與視覺設計師。2017年,愁城租下位於大直公寓內的一樓與地下室空間,用作樂團排練 / 生活 / 工作空間,並偶爾舉辦各種主題的座談、討論、影片放映活動。
曾經在寒流來襲的河邊與炙熱難耐的鐵皮倉庫內分別舉辦「東亞大笨蛋串連Party」與「愁城鬧事」的戶外演出活動,以及以「噪音測試」為名的游擊派對。在大直空間內,我們則舉辦過以共力(Do It Together)或是各種探索音樂 / 藝術創作如何作為一種文化行動主義為主題的座談活動。
愁城作為一個組織,看似鬆散,缺乏明確分工也沒有科層,小至日常庶務,大至團體目標,都是透過定期、以共識決為原則的討論決定。按照這些特徵,或許愁城類似某種「集合」(collectiv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