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烤說書

邊界烤

不可視邊界未定未知的流動狀態,猶如隨著不同脈絡、條件變形的有機體。「烤」一字取自「考」的諧音,一方面指向考據、挖掘等意涵,另一方面亦借其熱潮及聚集熱能與溫度的想像。19世紀末影像造像、顯影術,經常因為膠卷單格影像與火、光接觸太久而過度曝光或因熱能聚合進而燃燒,最後導向影像的毀壞乃至死亡。「邊界」的流動與「烤」的聚合特質看似某種悖論,然流動與聚合卻也恰好透過兩者的動態形成有機的、非固著意義的多重組合關係,呼應亦展開「邊界」做為有機體的多變形象。藉由「邊界」的流動性與「烤」所形成之不穩定場景,「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聚焦於邊界造像術的辯證,啟動地緣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邊界的探索旅程。

位於南海與東海交界的臺灣,自航海時代以降,因應各式情境藉著季風的流動與現東南亞區域進行交流。本計畫的路徑依循季風的軌跡與時節,重新展開位於海域交界的臺灣,與位於東南亞邊陲的馬來西亞、印尼邊界思考的可能想像。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為立方計劃空間於2024年5月啟動之跨年度計畫,與東南亞區域文化、藝術行動組織攜手,邀請臺灣、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之藝術家、研究者、策展人,一同展開對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不可視邊界的種種探問。這項計畫也是立方在「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一部份。

主辦 | 立方計劃空間
策劃 | 區秀詒
交流夥伴 |加帝旺宜電影中心X 亞答屋84號圖書館
合作單位 | 打開 – 當代藝術工作站
贊助 | 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

邊界烤說書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交流夥伴「亞答屋84號圖書館」成員與即將於年底往馬來西亞短期駐地的藝術家吳其育和研究者陳璽安,針對「邊界」一詞以各自背景、領域、研究興趣進行選書,進而以說書方式,與觀/聽眾分享選書的緣由與所折射的思考。

分集順序:

01 吳其育  ×  陳璽安

吳其育、陳璽安談川上瀧彌《椰子的葉蔭》、Nakao Eki《時光檔案館》

吳其育,工作與生活於台北,擅長透過影像與影像空間裝置進行創作,2014至2015年間進駐荷蘭皇家藝術村(Rijksakademie)。作品並於國際性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包括:TKG+、時代美術館、上海雙年展、台北雙年展等。

陳璽安,《Ocula》雜誌中文平台編輯。 他與藝術家的合作項⽬以及策展項⽬曾在若⼲機構呈現,包括: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廣州時代美術館、⽴陶宛尼達藝術村以及墨爾本Bleed雙年展等。

02 張溦紟

張溦紟(亞答屋84號圖書館)談Mark Bank《文化工作者的政治》

張溦紟,工作與生活於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與經營者,馬來西亞學院兼任講師,曾任馬來西亞網絡媒體《當今大馬》助理編輯。2015年,與友人創立之間文化實驗室。

03 盧姵伊

盧姵伊(亞答屋84號圖書館)談歐大旭《碼頭上的陌生人》

盧姵伊,工作與生活於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與經營者。曾任馬來西亞中文出版社文字編輯,也是《什麼?!詩刊》編輯。2021年於《星洲日報·文藝春秋》撰寫專欄文章,聚焦現當代散文相關文學議題。

04 吳小保

吳小保(亞答屋84號圖書館)談《馬來亞人民憲章提案》

吳小保,工作與生活於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與經營者,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馬來西亞文化組織「業餘者」(Amateur)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