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鼓電台是什麼?
- 策劃|立方計劃空間
- 技術指導/電台顧問|澎葉生(Yannick Dauby)
- 線上播放技術|羅悅全
- 錄音室設計|陳懋璋
- 美術設計|林冠名
什麼是「話鼓」?
十九世紀的英國海軍上校威廉・艾倫(Captain William Allan)於一次非洲之旅時發現,部落的居民可以透過一種簡單的鼓,透過棒槌敲擊出長短高低的擊鼓聲來傳遞訊息,而且是具有高度詩感的句子,例如,「讓你的腳回到它來的路、讓你的腿回到它來的路、把你的腳和腿放在屬於我們的村子裡」,這句話所傳達的訊息是「回家吧」。他們可以用擊鼓聲作為語言,來宣佈部落裡嬰兒的誕生、號召村民於黎明時刻參加葬禮等日常事務。這種鼓叫作「話鼓」(Talking Drum)。當時的歐洲人見到時為之驚豔,除了讚嘆它超距傳遞訊息的能力,還包括由鼓聲所構成的詩感聲響語言。直到二十世初,西方才有類似的訊息技術物的發明──聲響廣播。
現代生活的革命:「廣播」
人類的進入現代始於技術的革命,二十世紀初發明的無線電聲響廣播曾經是眾人所體驗的「現代生活」中最迅速且最簡易的資訊、音樂、戲劇來源,也是不同個體與社群凝聚共識的工具。它就像「話鼓」在非洲部落的功能。著名的媒體理論學者麥克魯漢(H. Marshall McLuhen)說:「廣播將人類再部落化」,他並且將廣播的聲音比喻為「部落的大鼓」。而作為感性經驗的分享工具,未來主義者則早在1933年的《廣播宣言》中就興奮地大膽預言:廣播將終結所有的藝術形式。
不過這個預言並未實現。今日,廣播這種媒介早已不像誕生之初那樣令人們感到驚奇,傳統無線電廣播的訊息送放功能幾乎已被網路全面取代──形形色色的線上選播、直播、串流影音服務成為另一種更容易被所有人運用的溝通方法。然而,在現今重新思考聲響同時作為內容與媒介,並非毫無意義的。對比於過去,廣播所需的錄音與無線電設備只有專業者才能掌握,如今種種聲音收錄、剪輯的硬體、軟體如此普及且易於操作,它已是多數人都能夠掌握的工具和技術,換言之,我們思考的是:大眾在傳播的網絡裡,除了是消費者/接受者,也可以轉變為生產者/傳播者。
關於「話鼓電台」
「話鼓電台」從2019年4月起開始以網路串流的方式放送,其中的節目邀請藝術家、學者、詩人、音樂家、劇作家、網路行動者等跨文化工作者,共同來想像與實驗聲響,每段約十至三十分鐘,其中包括一個可以永不停息、永不重覆的音樂自動產生器。2020年起,話鼓電台與時併進,改採播客(Podcast)的形式放送節目,更新頻率大約每週一輯。至目前為止,已有七十多組創作者創作出兩百多段節目。目前仍在持續更新中。
「話鼓電台」無關乎復古懷舊,相反的,這個計畫企圖表達的是:即使是在網際網路已連結一半地球人的今天,聲響作為藝術的媒介與形式,仍是值得開發的場域,而且正是由於得自網路的連結密度與便利,為其灌注了新的能量。
我們期待您回饋,歡迎到「話鼓電台」的臉書頁留言給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