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
2024年夏天的「陌生鄰居」從「邊界烤」的主題意識出發,邀請印尼、馬來西亞與臺灣的研究者、作家、藝術家藝術家共3組講者,透過文學、視覺、歷史、社會及政治的角度,連續三個週六於立方展開對於民族和國族邊界的多維度討論。「陌生(人)」(Stranger)一詞在希臘文原文指的是「柵欄外的人」,亦即化外之民。「陌生鄰居」系列講座源自對於臺灣南向政策的一些思考。政策底下所展開的交流、交易恍如與陌生人的關係建構。藉由「陌生(人)」字詞底層所隱匿的無意識或潛意識,「陌生鄰居」系列講座希望鬆動不可視卻存在的邊界與界線,展開理解彼此歷史、社會、政治、文化網絡空缺的行動。此講座系列將繼續展開延伸至2025年。
主辦 | 立方計劃空間
策劃 | 區秀詒
交流夥伴 |加帝旺宜電影中心X 亞答屋84號圖書館
合作單位 | 打開 – 當代藝術工作站
贊助 | 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
分集順序:
01 五一三的身體、記憶、性別及其他
講者:蘇穎欣(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暨語言學院講師)
與談: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本集節錄自6月29日於立方計劃空間舉行之「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邀請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暨語言學院講師蘇穎欣分享馬來西亞「五一三」事件的女性書寫與記憶。以及與談人顧玉玲從臺灣自身經驗,展開記憶的政治、變動及詮釋等面向的討論。
———————————————
「五一三」這組數字早已成為馬來西亞歷史的符碼。種族衝突、暴力、官方說法的196人死亡、解密檔案、新經濟政策、國家團結、華人處境……1969年5月之前的馬來西亞和之後的馬來西亞,彷彿真有一道無形的分水嶺,將過去和未來截然分隔。從前的不再,之後的不堪。半世紀以後,檔案闕如,「真相」依然難解,但「五一三」一直是文學和藝術創作者關心的題材,以不同方式不斷被再現。此次分享聚焦「五一三」敘事中重複出現的身體和記憶模式,尤其以女作家筆下的女性角色為主。她們的「五一三」記憶有何不同?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五一三」記憶嗎?她們的身體述說了哪些有別於男性/國家記憶的「五一三」故事和情感?
02 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人與創傷記憶
講者:楊凱鍵(旅台馬來西亞青年智庫SEDAP研究員)
本集節錄自7月6日於立方計劃空間舉行之「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邀請旅台馬來西亞青年智庫SEDAP研究員楊凱鍵分享第二次世界大戰至冷戰期間,以馬來亞共產黨為討論基礎,及由此延展的馬來人與創傷記憶。
————————
馬來亞共產黨於二戰、戰後英國殖民時期、1957年馬來亞獨立乃至1963年馬來西亞立國, 不同階段都扮演關鍵性角色。時至今日,關於馬共的討論在馬來西亞社會上仍是某種禁忌,也牽動國家治理的正當性與族群情緒。馬來西亞政府根據時空脈絡與政治需求持續重構和傳播反馬共敘事,間接造成馬來西亞各族群間與記憶群體間的不可共量性。馬來西亞不同記憶典範和國族敘事對立如何解決?正視彼此的慘痛經驗,反思創傷記憶與國族史背後的複雜性結構,或許是和解的可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