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琦:南洋放送局

共4集(每集約20分鐘)

這個節目的起點是群島資料庫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在2018年合作的「邊境旅行」展覽中,以228和平紀念公園(即「新公園」,1935年總督府舉辦的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第二會場)為歷史背景的語音導覽行動。這個原名為〈為228和平紀念公園所做的聲音導覽〉的計畫包含收音機版與導覽版。而在與博物館合作的實體導覽的尾聲,一行人跟隨著聲音的指示,最後走到了日本人當初在新公園中心設置的「廣播放送塔」。儘管現在它已經不使用了,我們依然可以想像當初日本天皇宣布戰敗時,群眾在這裡傾聽「玉音放送」宣達的震撼——及其所創造的一體感——在臺灣這個隨著帝國擴張而成為現代化、工業化的南進基地上,本島人一夕被迫轉換認同,人心尚不及思變,廣播已宣告無主的未來 。

通過無線電波的放送,〈南洋放送局〉連結了兩個重要的歷史時空,即1935年在新公園、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太平公學校(今大稻埕太平國小)等地舉辦的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以及當日本昭和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在1945年8月15日通過廣播對殖民地和全界放送,這是天皇的聲音第一次經由電波為世人所聽見,內容卻是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瓦解了。在延伸的兩場節目裡,我們將介紹1940年《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三期裡刊出島進的〈電波は躍進する(放送今昔物語)〉這篇文章,並以電波輻射軌跡當作日本從台灣向東南亞輸出大東亞共榮圈理念之表徵;同時我們也邀到翻譯這篇文章的歷史學者賴英泰、策展人高森信男與我們聊聊廣播放送、殖民歷史,以及被想像(或媒介)的共同體。(特別感謝〈南洋放送局〉的初版腳本作者,印尼藝術家Syafiatudina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第一集 為新公園所做的聲音導覽(中文)



第二集 為新公園所做的聲音導覽(英文)


第三集 〈電波は躍進する(放送今昔物語)〉:殖民時期對臺廣播建設


第四集 〈電波は躍進する(放送今昔物語)〉:臺灣對南方的放送


第一集、第二集導覽配音:

吳庭寬、李珮菁、區秀詒

第三集、第四集來賓:

賴英泰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生、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交換留學。曾任策展團隊奧賽德工廠顧問。碩士論文以電影作為研究主題,討論藝術與台灣認同之間的關聯性。於台北雙年展、北藝大、畫廊等座談或演講活動多次擔任講者。近年除了參與奧賽德工廠「+8 Time Zone:島嶼東南亞三城口述歷史及社區藝術探勘計畫」外,也擔任關渡美術館《情書.手繭.後戰爭》展覽顧問。現今主要研究台灣島內外的文化交流與生成史。著有關於台灣史與藝術、社區藝術節和東南亞藝術觀察等文,散見於各藝術刊物或媒體。

高森信男
獨立策展人、策展團體「奧賽德工廠」廠長;近年重要策畫展覽包括2011年「後態度: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墨西哥城Ex Teresa Arte Actual)、2012年「南國.國南:台越藝術家交流計畫」(胡志明市Zero Station、台南齁空間)、2013年「Sommerreise」(柏林GlogauAIR)、2014年「拾荒花園」(臺北誠品畫廊)、2014年臺灣國際錄影藝術展「鬼魂的迴返」(臺北鳳甲美術館)、2015年「我不屬於」(臺北恆畫廊)、「野生傳說」(金山朱銘美術館)、2016年「迷宮中的青鳥:從日本近代美術至亞洲當代藝術」(臺北日動畫廊)、2017年「菸葉、地毯、便當、紡織機、穴居人:當代藝術中的工藝及技術敘事」(臺北鳳甲美術館)、2018年「Is/In Land:台蒙當代藝術游牧計畫」(烏蘭巴托976 Art Space及臺北關渡美術館)及2019年「留洋四鏢客」(臺北TKG+)等。


製作人:鄭文琦

鄭文琦(主持)
現居於臺北,他是數位藝術基金會的「數位荒原」創辦人兼編輯,以及「《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2017年迄今)的發起人,此計劃致力於梳理台灣與其他東南亞地區的共享歷史及其解殖作用。他亦為第18屆台新藝術獎的提名觀察人(2019)。擔任過2019年春之基金會「藝術史劇場」講者、2015「TCAC開放策展學校」第四週講者。文章散見《典藏今藝術》、Cobo Social線上媒體。近年曾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共同策劃「邊境旅行」(Petamu Project)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