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伯豪:說唱的伎倆 4

共5集(每集約20-25分鐘)

說唱作為流傳至今的表演藝術形式,除了獨身行走江湖之便利,更是隱匿訊息與傳遞訊息的手段。除了神態表情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獨身聲音的運用與文本如何適當安排。本節目將以個人創作拉出的說唱伎倆作為分享,分別為〈人聲〉、〈落語-一炷香斷〉、〈創作-運河無嵌蓋〉、〈創作-實話〉、〈伎倆-故事及其下背痠痛〉。

第一集:〈人聲〉

本集以個人所涉獵的說唱方式,簡單講解構成人聲的幾種要素,如:共鳴運用、喉部肌肉訓練、節奏與速度、南管唱法與喉音唱法的異同、語氣、現場等……

第二集:〈落語-一炷香斷〉

本集簡單介紹日本落語形式後,以聲音表演形式演出傳統落語《一炷香斷》,主要講述富家少爺愛上青樓女子的愛情故事。

第三集:〈創作-運河無嵌蓋〉

本集以聲音表演形式演出《運河無嵌蓋》,《運河無嵌蓋》改編自落語《一炷香斷》,以臺南以拆除的商場中國城為時空背景,透過傳統落語之情感結構替換角色心境與角色設定,重新拉出對在地的認識與感性經驗。

第四集:〈創作-實話〉

本集以聲音表演形式演出《實話》,《實話》透過描寫一段革命中的愛情故事,拉出歷史背後的時空因素以及探討欺瞞和真話究竟有多大的感性力量。

第五集:〈伎倆-故事及其下背痠痛〉

本即將以前面的三集演出做為討論對象,分析故事的結構以及故事想傳遞的感覺。故事隱含著歷史的無奈如同辦公族的下背部痠痛。通常說唱中故事有三個關鍵-情感、對話、旁白,而說唱的表演則有另外三個關鍵-情感、對話、討論。各自有何異同?這三個關鍵的操作又意圖指向什麼?

製作人:曾伯豪

1991年生於高雄岡山,成長於台南。
曾伯豪從小學開始學習中國音樂,歷經高中時的西洋搖滾樂衝擊,再到恩師帶領學習台灣唸歌,2018 年開始在和鳴南樂社學習南管,也自製奇怪造型的樂器。2014年創立鬼講堂,與表演者吳宗恩、戴開成共同創作,以焦吧哖事件為故事骨幹,改編並完成多次演出。此外2018年於玩劇島小劇場與戴向諶合作,完成第一次個人音樂演出,此外也曾與日本大提琴家坂本弘道、電子音樂家李慈湄、自由即興樂團I am not yours (千野秀一、林惠君、Marie)、Lan Cao+Gregor Siedl、李世揚等音樂家合作過即興演出。平常也參與劇場聲音相關的工作。近來在音樂間流浪以及嘗試理解何謂表演中的「在當場」,除鬼講堂計畫試圖理解抗日事件中的多重敘事問題及殖民處境外,音樂作品則多與社會議題及個人情感相關。